對于海歸,大家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與小語種國家的貿易往來逐漸頻繁,許多行業對小語種的需求呈逐漸上升趨勢,許多行業出現了“小語種人才難求”的局面。那么,今天就帶你來看看不一樣的海歸——小語種國家留學海歸(以下簡稱“小語種海歸”)。
“說兩句英語聽聽”
張迪(化名)畢業于法國普瓦提埃大學。回國后,她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既然是海歸,說兩句英語聽聽。”
“那個時候,我在心里翻了一個大大的白眼。難道每個出國的海歸都一定會說英語嗎?我去的是法國,雖然會用到英語,但是我更習慣說法語。”張迪無奈地說。
而畢業于西班牙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劉可欣則持不同的態度。談到這個問題時,她淡然地說:“一般問這個問題的都是阿姨和大叔。出于尊重,在他們面前我就會隨便說幾句英語。語言不就是用來交流的嗎,沒什么好藏著掖著的,而且現在沒出過國的中國人會英語的也很多。”
“學習小語種,糗事還很多”
“學習小語種,糗事還很多。”劉可欣感慨地說。“最經典的應該是雞(pollo)這個詞,因為它的陰性不是指母雞,而是有其他的意思。一開始我不知道,老師沒有特別講過。每次去菜場買菜說這句話時,別人都會投來異樣的眼神。知道原因之后,感覺很尷尬。”劉可欣笑著說。
跟英語不同,德語、西班牙語、法語等許多小語種語言中名詞都有陰陽詞性。西班牙語的基本規律是a結尾是陰性,o結尾是陽性。還有陰陽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詞語,比如包(bolso)、袋子(bolsa)。
畢業于韓國全北國立大學的李淑婷(化名)對于韓語發音的問題印象深刻。“我們剛學韓語的時候,中國口音特別重。有一次老師問班里的男生,女人什么時候最美,別人都回答得很正常。輪到我的一個同學時,他很淡定地說女人洗澡的時候最美,當時老師的臉都紅了。”她笑了一會兒才繼續說“其實那個同學是想說購物,因為這兩個單詞的發音有點像,所以搞混了”。
小語種的機會來了嗎
駱加畢業于德國錫根大學,回國之后不到一年就被獵頭通過社交網絡找到,并為他介紹了現在這份德國企業的內部咨詢工作。駱加感覺這份工作非常適合自己,他對3年多的工作體驗和個人成長也都很滿意。
“雖然內容與在德國完成的學業并不相關,但如果不是當年德國留學的經驗,如果沒有實施‘一帶一路’戰略中國與德國更加緊密的合作,這樣的機會想必也不會來得這么快。”駱加挺直了身體激動地說。
自“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以來,非通用語人才的需求被屢次提及。目前和中國建交的175個國家中,通用語種約95種,而國內僅能開設54種語言課程;“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官方語言40余種,而目前國內僅能教授20余種。
2016年國家公務員招考中,僅外交部與商務部就需求俄語職位25名、法語職位17名,共計需要小語種人才103名。未來,小語種海歸進入大學授課或成為國家、企業國際交流中的中堅力量,擇業成功幾率也要遠大于只會英語的海歸。(叢 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3月21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