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強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廣度與深度
12.大力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以“一生一空間、生生有特色”為目標,推動“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從“三個率先”向普及應用發展。督促和指導各地和各級各類學校積極利用成熟技術和平臺,統籌推進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與應用,實現90%教師和60%初中以上的學生擁有網絡學習空間。鼓勵教師應用空間開展備課授課、家校互動、網絡研修、學習指導等活動;鼓勵學生應用空間進行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網絡選修課等學習活動,養成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服務的良好習慣;鼓勵家長應用網絡學習空間與學校、教師便捷溝通、互動,關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有效引導學生科學使用空間;鼓勵學校應用空間開展教師考核管理、班級組織管理、學生綜合評價、教學綜合分析。(責任單位:科技司、基礎二司、職成司、高教司、教師司、中央電教館、國家開放大學)
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專項培訓,繼續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合作開展中小學校長、職業院校校長和骨干教師的培訓,與中國移動聯合啟動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計劃全年培訓職業院校校長1000人、骨干教師2000人,中小學校長2000人、骨干教師5000人。(責任單位:科技司、中央電教館)
(六)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
13.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與服務。
修訂《國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總體方案》。制定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業務管理信息系統運維總體規劃,推進教育部數據中心同城災備中心集成建設,繼續做好異地災備中心運維及災備演練工作。繼續推進各教育業務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整合和功能優化,健全覆蓋全國各教育階段的學生、教師、學校資產及辦學條件的基礎數據庫,實現基礎數據的有序共享,為政府部門、學校、師生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責任單位:科技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相關業務司局)
做好高考綜合改革網上錄取系統試點應用和運維工作。(責任單位:學生司)
做好學籍學歷信息管理平臺、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及全國征兵網的運行維護和信息服務工作,建設就業大數據平臺。(責任單位:就業指導中心)
14.加強教育行業數據管理與決策支持服務。
印發《教育部教育數據管理暫行辦法》,加強教育部直屬機關教育數據管理工作,推進各類相關教育數據的規范管理、互聯互通和共享公開、充分應用,確保數據安全,更好地服務教育改革發展。制定《教育部教育數據資源目錄》,推動教育業務數據資源共享。繼續推進“國家教育科學決策服務系統”建設,構建網絡數據庫和公眾數據服務體系,全面滿足社會公眾的數據服務需求,加快推動省級層面的開發和應用。(責任單位:規劃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15.加快電子政務建設。
制訂《教育電子政務“十三五”規劃》,鞏固完善教育電子政務內網,著力部署應用系統,加快實現與直屬單位、部屬高校的互聯互通。加快推進電子公文安全可靠應用試點,開展教育政務信息資源庫建設。(責任單位:辦公廳、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16.推進教育系統密碼應用。
貫徹落實《全國黨政機要密碼工作“十三五”規劃》,制訂《教育行業密碼應用規劃》。完善信息系統與密碼保障體系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的工作機制,建立督查和通報制度,積極推進商用密碼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加強密碼設備管理,完善密碼管理規章制度。組織學習宣傳國產密碼應用,推進實施示范項目,有效降低數據泄密風險,提高安全可控性。(責任單位:辦公廳、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七)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
17.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深入普遍應用。
深入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激發廣大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推動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創新的熱情,推動中小學信息化教學常態化應用,力爭參與“曬課”教師超過270萬名,重點征集2萬堂“優課”納入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優質資源庫,做好“優課”資源的推廣應用。地方各級教育部門結合網上“曬課”和“優課”推薦,組織廣大中小學教師看課學課,開展網絡教研,推廣優秀案例,推動形成“人人用資源、課課有案例”的教學應用環境。大力推進跨學校、跨區域的網絡教研活動,積極促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普及。(責任單位:基礎二司、中央電教館、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
組織開展本科高校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課程體系重構研究和實踐探索,推動核心課程群建設與應用,助推教學改革。(責任單位:高教司)
18.推動教育信息化應用典型示范。
針對翻轉課堂、網絡學習空間、專遞課堂、在線開放課程等不同信息化教學應用模式,試點組建若干個區域、學校聯盟,探索形成一批成熟的、可推廣的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完成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試點驗收工作,出版試點優秀案例集。實施“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廣計劃”,加強專家調研指導和跨區、跨校協同,形成新一批30個區域、60所學校應用典型,出版典型經驗案例集,為不同學段、不同類型的區域和學校提供參考樣板。鼓勵各地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工作,加快推廣以信息化手段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教育教學模式。(責任單位:科技司、基礎二司、中央電教館、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
19.持續做好教師和管理干部教育信息化培訓。
推動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納入到師范生培養和學校、校長、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全面完成“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1000萬名教師的培訓任務,提升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完成初中11個學科300學時網絡課程資源和110件優質培訓微課程建設,啟動高中11個學科250學時網絡課程資源和100件優質培訓微課程建設。(責任單位:教師司)
繼續舉辦教育廳局長教育信息化專題培訓班,以新任教育廳局長為主,計劃培訓800人。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開展本地區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專題培訓。(責任單位:科技司、人事司、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
20.推進網絡思想政治與法治教育。
推動落實《關于加強中小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和《中學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建立中小學網絡黨校培訓平臺,通過信息化方式進一步加強中小學黨建團建工作。依托中小學文明校園創建工作,推動各地各校運用新興網絡技術和社交媒體、移動終端,通過班級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號等交互手段,團結和聯系廣大中小學生,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責任單位:基礎一司)
發揮全國高校校園網站聯盟功能和作用。深入實施“易班”推廣行動計劃,實現各省(區、市)全覆蓋。推進中國大學生在線引領工程。指導舉辦“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全國高校網絡宣傳思想教育優秀作品評選”;推進高校輔導員網絡培訓核心課程體系建設,加大網絡培訓力度。(責任單位:思政司)
加強普法網建設,與中國醫師協會、中國律師協會等單位合作,為學校提供法律、安全預警等在線咨詢服務,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師網絡培訓,繼續舉辦全國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活動,擴大優秀法治教育資源覆蓋面。(責任單位:政法司)
21.以區域為單位整體推進教育信息化。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統籌推進的基礎上,要著力加強對本地薄弱地區、薄弱學校與教學點的支持力度。地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要著力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指導,加大對校長和教師的培訓力度。推動各級各類學校逐步建立由校領導擔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加強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明確教育信息化行政職能管理部門,完善組織領導體制,將教育信息化作為重點任務,納入年度教育工作要點,統籌推進落實。整合教研、電教、信息、裝備等教育系統專業機構的力量,探索和建立便捷高效的教育信息化技術服務支撐機制。(責任單位: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