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猜想六】網絡熱詞,文化價值取向新潮流
一、作文素材
2016年,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都是套路、撩妹/漢、洪荒之力、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藍瘦香菇、老司機、厲害了我的哥、感覺身體被掏空、一億小目標、北京癱等成為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的輿情熱度最高的十個網絡流行語。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網絡熱詞并不是2016年的新詞,而是在2015年或更早之前就已經出現。只是在2016年輿情熱度較高,也成為網絡流行語,比如吃瓜群眾、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你開心就好等。
對于多數網絡流行語能符合雅俗共賞的標準,反映時下社會的萬千變化。"洪荒之力""小目標"等就同時入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和商務印書館等機構聯合推出的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也入選《咬文嚼字》雜志社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語和百度熱搜年度榜單。
2016年,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接受電視專訪時表示:"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1個億。"深受震動的網民紛紛轉發,"小目標"成為網絡熱門詞語,甚至出現了名為《小目標》的網絡歌曲。王健林的"小目標"實際上是網友眼中的"宏偉目標",于是網友們有的笑談、有的吐槽、有的自嘲。再比如,網絡流行語"吃瓜群眾"可以表示自嘲或互嘲,表示一種事不關己、不發表意見、僅圍觀看熱鬧的狀態。
二、構思點撥
網絡流行語的定義較為模糊,一般指一定時期內,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客觀環境的催化下,由特定事件或話題引出,與公眾心理思潮和社會活動傾向相契合,從而在互聯網推動下盛行的詞匯、短語、句子或特定的句群模式。它反映出特定時期的社會變遷、社會心態以及網民尤其是年輕網民的情緒。
網絡流行語,到底是不是一種語言上的"病癥"?這個話題似乎已爭論多年。如果說它們都是語言的"毒瘤",顯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因為畢竟有一些網絡流行語已在口耳相傳中"扶正",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成為語言豐富性的有益補充,如"給力""蠻拼的"等等。但無論如何,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對于我們的一大影響是,終究患上了"語言貧乏癥"。
有人曾對古人的表達和我們的網絡流行語做了一番對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樹臨風""顧盼神飛",我們只會說"高富帥""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難看可以用"東施效顰""獐頭鼠目",我們只會說"矮窮矬""顏值低";古人表達悲傷用"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我們只會用"藍瘦香菇"……也許這種對比有些極端,但如果有一天你張口閉口只會習慣性地說"高富帥""矮窮矬",會不會也被自己表達的匱乏驚呆了?
網絡世界無窮盡,現代傳媒的傳播作用和影響不可小覷。一些網絡熱詞之所以迅速被傳播,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網民的搬運作用。一些熱衷于炒作網絡熱詞的推手也正是利用這一點,讓一些粗鄙的"網絡流行語"蔓延網絡。
許多人無疑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使用流行語,可長期浸淫其中真的不會受影響嗎?流行語是特殊心境的反映,但另一方面也會產生反作用,讓我們逐漸習慣并認同其中承載的消極價值觀。不少人堅信網絡是絕對自由之地,任何言論都可通過它自由傳遞。其實這只是一廂情愿,網絡在某種程度上更像一套有效的信息篩選機制,網友根據信息的點擊率和閱讀量等指標選擇所需信息。網絡流行語也一樣,對那些早已樹立起獨立、清晰、健康價值觀的人而言,它們不過是過眼云煙,可對那些于生活全無方向感或對生活失去信念的人而言,這些消極的調侃則可能是精神的鴉片。
或許我們應該相信語言的"自凈能力",不用過于擔心害怕,因為從古至今語言一直在融合、創新、淘汰,最終沉淀下來的才是精華。但畢竟語言也是一種文化,對于個人來說,選擇使用什么樣的語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文化內涵乃至思想深度,而聰明的人,總會在泥沙俱下的"潮流"中挑選出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放任自己陷入"流行"的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