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福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添動力
——聚焦福建省中華職教社五年發展歷程
在第五屆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中,福建省代表隊金牌數位列全國各省區之首;在中華職教社首屆“最美職校生”網絡評選中,福建省入選人數和網絡點贊數全國第一;在第三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上,福建省獲獎總數第一……這是福建省中華職教社第八屆社務委員會五年來促進我省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的亮眼成績。
中華職教社是我國最早的職教社團。福建省中華職教社自1984年成立以來,歷經八屆社務委員會的不斷努力,目前已建成9個市級社、32個縣(市、區)級社,全省現有個人社員4597名、團體社員683個、社員之家43個、社員小組87個,為我省現代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強大助力。
培育“樂業人” 為職業教育鼓勁助威
“作為職教青年的我們要向師長、勞動模范學習,讓青春在技能磨礪中綻放絢麗之花!”這是一名學生在參加福建省中華職教社組織的職業教育活動周“新思想宣講進校園”活動后的感言。
形式多樣的宣傳思想文化活動是省中華職教社的工作特色。五年來,我省中華職教社系統以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引領社員、以精準服務凝聚社員、以楷模示范帶動社員,組織開展“福建省職業院校攝影展”“非遺職業教育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動,打造全省職教系統宣傳思想文化建設矩陣,精心打磨推出了“點贊!八閩職教人”等富有職教特色的主題宣傳,引導廣大社員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
目前,福建省中華職教社社員中有各級人大代表81人,各級政協委員330人。全省中華職教社系統發揮聯系廣泛、人才薈萃的優勢,五年來先后向各級人大提交議案、建議220篇;向各級政協提交提案、大會發言909篇;社領導撰寫的《貼牌“小華人”鉆國內高考制度空子現象值得重視》信息獲國家領導人批示,教育部為此專門發文,轉化為國家決策,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社領導聯合108名委員在全國政協提交的《關于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中小學生松綁減負的提案》受到廣泛關注,被人民日報推選為“兩會好聲音”,被中共中央采納并轉化為國家決策,推動校外培訓機構綜合整治。先后充實三批專家智庫和民辦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產教融合四個專家委員會,各位代表、委員、社員立足社會現實,圍繞職業教育發展集思廣益,圍繞鄉村產業振興精準發力,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五年來,福建省中華職教社充分發揮“統戰性、教育性、民間性”優勢,助力民辦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了全省民辦高職院校入社全覆蓋。福建社先后主辦了“全國民辦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現場會”,聯合省委統戰部舉辦了首期“同心·半月座談——共謀民辦職教發展,同心助力‘四大經濟’”座談會,設立福建首個民辦職業教育專項基金“同心·天馬”民辦職業教育基金,引導民辦職業教育規范健康發展。
做優實踐品牌 解民憂促交流
2019年7月,我省出臺《福建省職業教育改革工作方案》,以“整體推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為主線,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在該《方案》規范指引下,福建省中華職教社聚焦重點領域,搭建多層次的交流平臺,持續做優職教實踐活動,奮力助推職教發展提質增效——
聯合廈門南洋職業學院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福建)大講堂”,已經舉辦了5期7場高質量學術報告會及教師沙龍活動;
聯合福建省王清海職業教育基金會,連續舉辦四屆“清海杯”——黃炎培職業教育獎評選,選樹職業教育立德樹人典型;
支持社刊《中華職業教育》全新改版升級,打造職業教育界宣傳陣地和理論園地;
在泉州輕工職業學院舉辦“有業者樂業——職業教育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研討會,聯合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舉辦“黃炎培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會2020年學術年會”等全國性學術會議;
聯合省教育廳、工信廳等部門舉辦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海峽兩岸信息服務創新大賽等賽事,為青年學子創新創業建平臺、搭舞臺。
“溫暖工程”是中華職教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品牌工程。五年來,福建省中華職教社依托福建省溫暖工程促進會,投入160多萬元,累計培訓新農人1200余人次;打造“金飯碗計劃”直播人才技能服務培訓等特色品牌,全省各級職教社開展各類助學助困活動,累計資助困難學生1970人。2022年以來,福建省中華職教社參與主辦省委統戰部發起的“百校萬崗·同心就業”行動,發動1650家企業提供5.16萬個就業崗位;常態化開展送課進院校、企業、社區,為群眾辦好事實事。
兩岸一家親。今年7月,福建省中華職教社聯合海峽兩岸5家單位成功舉辦了“第十五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職業教育論壇”,通過“兩岸職業院校校長對話會”等配套活動,廣泛內引外聯,不斷鞏固壯大海峽兩岸職教“朋友圈”。
五年來,福建省中華職教社還分別與德中文化教育交流促進會、匈牙利摩根斯達集團等建立合作關系,推動我省特色職業院校列入華文教育基地。用好“魯班工坊”、中非職教合作聯盟等平臺,推薦廈門南洋職業學院、龍巖華僑職業中專學校入選全國首批中非職教合作聯盟培養單位……推動我省職業教育以更開放、更包容、不斷進取、充滿活力的形象向世界展開懷抱。(記者 儲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