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泉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舉行了一場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座談會暨校企合作簽約儀式,以現階段體育產業領域普遍存在的企業人力資源結構性短缺為切入點,圍繞一流體育學科建設和高水平體育人才培養,搭建高質量供需對接平臺,共同探討體育院校學生就業方向與定位,并完成與舒華體育股份有限公司、晉江珠江體育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壹體技術有限公司等16家企業的簽約和授牌。
近年來,我國體育消費市場活躍,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在滿足人民健康幸福生活需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成果顯示,2020年,體育產業法人單位23.8萬個,從業人員443.9萬人。《“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預計,從業人員將超過800萬人。
在體育產業發展過程中,體育產業人才起著基礎性的支撐作用。當前體育產業從業者大多來自兩個領域:一是傳統體育運動員轉型,二是從資本、房地產、酒店管理等其他領域轉入。前者懂體育但弱于法律、市場、營銷,后者對體育的理解、認知并不深刻,甚至有些“格格不入”。
隨著體育和商業、數字的深度融合,體育經紀人、體育場館經營人才、體育賽事營銷推廣人才、體育培訓人才等愈加搶手,既懂體育,又懂經營管理,還有體育情懷的人才更成為行業稀缺品。
同時,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高校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存在著知識和能力脫節、培養目標和行業需求脫節、培養模式和企業開放體系脫節等“三個脫節”。
高質量的產業,首先要有高素質人才。因此,如何打破現有人才培養的模式,加快推動政產學研用一體化,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進一步發揮人才對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是新發展階段的新課題。
這就要求高校體育人才培養應該構建更開放的教育新格局,加強產教融合。
一方面,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主動對接體育產業發展需求,培養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指導、體育經濟與管理等領域的專門人才,聚焦培養“適銷對路”的體育產業應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搭建校企、校地、校校人才共育平臺,依托企業、行業、地方行政事業單位,傾力構筑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協同育人體系。
當前,我國體育產業正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預計達到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2.8萬億元。體育產業已經成為公認的有活力、高滲透性、交叉性、拉動型的朝陽產業。
對于高校體育人才培養來說,理應緊緊抓住這一輪體育產業發展契機,加強體育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切實發揮體育企業、行業對體育院校人才培養的導向作用和反饋作用,形成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閉環管理”,實現“單一育人”向“協同育人”轉型。(記者 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