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元中,
好像每一樣事物都變得美好,
但仔細想想,
日常生活真的是這樣嗎?
畢竟只是作者借用來闡述故事的一個虛擬世界,
里面或多或少會有很多與實際生活不符的地方。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
這些年來,到底有什么誤解與錯覺我們一直不知道的呢?
校園篇
>>>>
學生不會坐私家車上學,即使是有錢人家的孩子。
日本非常熱衷于「通過讓孩子搭乘公共交通來培養獨立性」。
事實上,這個反差正是(學生坐車上學)這一橋段能夠困擾觀眾和顯示「大小姐」角色魅力的原因。
>>>>
對于真正日本學校的游泳衣/運動衣來說,動畫里面展示的幾乎沒有任何代表性。所有那些燈籠運動褲和海軍藍死庫水泳衣在有些時點上是準確的,但是在新千年之前就被廢除了。
在1990年以后,沒有一個自矜的學校女生會再穿成這個樣子了。
>>>>
盡管許多日本學校確實有平的房頂,
這些天臺基本是禁止進入,并且好好地鎖上的。
所以,在房頂吃午餐、逃課到頂層睡覺
或在放學以后夕陽西下的時候告白什么的,
這些都不會發生。
>>>>
總是能在動畫中看到一群五顏六色各種炫酷的發型,
甚至在日劇或者電影上也能發現這些現象,
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的發型很遜,很無聊,
通常既沒漂過也沒染過 —— 因為學校禁止這樣。
>>>>
總覺得日本學生的校園生活都多姿多彩。
日本的學校生活是圍繞著考試的,應試地學習,害怕考試,去補習班,等等……
許多已經邁入社會的人,在回憶那些美好的活動,
比如學校祭的時候,都會甜蜜地在記憶中加上一層粉紅的濾鏡。
但是總體上,學校生活是圍繞著學習開展的,十分辛苦。
>>>>
班級并不是那么美好的快樂大家庭。
在日本,欺凌是很嚴重的問題。
在真實生活中,欺負你的人物并不是神經質的小角色,在你 show 出超能力后就屁滾尿流的那種。
孩子們挺身而出去對抗,并在學校根絕欺凌,這樣浪漫的故事也沒有的。根本沒有老師 care 這個。
>>>>
學校小賣部沒人會跟瘋子一樣搶著買面包,
這個戳中小編笑點了。
文化篇
>>>>
并不是什么到處清除邪惡的神道教魔法少女。
她們確實有很多禮儀性的和日常的任務,尤其是在關系到神社的場合。
然而,驅魔和類似的其他高端(當然也是高價)的活動往往留給真正的祭司。
神道教神社從來不是僅僅由巫女主持,幾乎總有一個祭司在。
但是對于十幾歲小孩子看的電視節目來說,臉上皺巴巴的老頭會降低收視率。
>>>>
新選組在歷史里實際上沒那么重要。真的……
有那么多新選組題材的動畫,你可能會感覺整個國家都崇敬新選組,
感覺他們在歷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不不不,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還是要歸屬于那些個大人物,
比如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什么的。
>>>>
即使日本是個動漫產業發達的國家,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癡迷于動漫。
如果你要去日本,千萬不要說自己是死宅。除非你要掀起一場社會運動,來重新定義死宅。
在日本,當死宅并不是什么酷炫的事情,也沒有很特別,甚至是一種警告牌:不要沉迷太深。
>>>>
日本人不會像動漫里面那樣超級好接觸
日本人蠻排外的,也不會出現那種沒事就打成一片。
見過幾次面就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還有什么下屬和上司沒事開開玩笑吐槽什么的根本就不可能。
生活篇
>>>>
普通日本家長確實沒有死掉,也沒什么「超長的海外旅游」。
請記住日本商界的假期很短。(2周的假期已經讓人感覺比較極端了)
>>>>
納豆看起來,摸起來和嘗起來的奇怪程度還沒有到動畫里面的一半,
即使是對外國人也是這樣。實際上它感覺比較清淡。
>>>>
同樣地,即是是真的很壕的人也很少。
如果有的話,住在那種刻板印象中的,被四處伸展的花園環繞的宏偉的西式豪宅。簡單說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為這些豪宅準備,除非你是總理。
相對照地,獨棟的,巨大的,一家人住的復式傳統日式建筑的確比較真實。
它們確實仍然存在,不過主要在農村地區,而且住的總是很老的、很有錢的本地家庭。
>>>>
在動畫里面,你不會看到很多車(除了頭文字D)。
你能看到的是許多精致的步行街道。但是真實的日本是癡迷于車的。整個國家就是基于如下理念設計的:你就算是去五分鐘步行的地方也會開車。
事實證明這個理念就像你感覺的一樣愚蠢,而且毀掉了許多城市中心
>>>>
溫泉很常見,很棒,但是在年輕人中并不流行。
通常溫泉里都是老人,偶爾拖著小孩。
混浴的溫泉確實存在于當下,
但是他們為男賓和女賓準備的入口是完全分開的 —— 僅僅池子是連接起來的,在最里面。
同樣,溫泉里的水特意制成為不透明的,乳白色的,來提供視覺上的遮掩。
所以不要再憧憬著二次元里
或者日本中美好的事物了,
看清眼前的現實吧~
等等還要擠公交擠地鐵什么的
點這里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