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2月19日訊 在今年1月10日的全國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會議上,武夷山市人民法院景區法庭庭長余崇斌被授予“全國法院辦案標兵”稱號。這是他獲得“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個人”“全省優秀法官”“全省法院系統先進個人”后的又一殊榮,一個個榮譽見證著他孜孜求索、畢力躬行的司法擔當。
精益求精鑄就法官匠藝
面對案多人少的辦案壓力,作為庭長的余崇斌帶頭辦案,連續三年審理案件數量位居全院前列。為保證辦案的質量和效率,他白天開庭、調解、勘查現場,晚上學習、鉆研、寫判決書……不斷充電、筆耕不輟。
2019年,余崇斌審理了一起涉及“今日頭條”公司的網絡名譽權糾紛案件。陳某在今日頭條等網絡媒體上發表一篇文章,文中一些內容對李某及其茶葉公司進行貶低評價,李某憤而將陳某、字節跳動公司等告上法庭,要求其刪除文章、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這是一起新型名譽侵權糾紛,當時此類案件相關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涉及如何判斷“影射型”名譽侵權,以及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恰當履行“通知-刪除”義務等問題。
案例的疑難復雜性反而激起了余崇斌鉆研的熱情,他檢索、查閱了大量論文和案例,最終從涉案文章內容具有特指性、對應性、確定性角度判定陳某構成“影射型”名譽侵權,應承擔侵權責任,同時判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主觀過錯且采取了“通知——刪除”必要措施,不構成侵權。判決經二審維持原判生效后,陳某主動履行了判決書確定的相關義務。
在案結事了后,余崇斌又對該案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釋解讀,認真撰寫了案例分析。該案例分析入選“全國法院系統2020年度優秀案例分析”。“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他準是第一個學習,辦案過程中遇到難題請教庭長,他總能為我們指點迷津。”法庭年輕干警們說道,余崇斌庭長儼然成了他們的“案例指導”。
定分止爭踐行為民匠情
“法官每天都在辦理不同的案件,而對于當事人來說,一輩子可能就遇上這一次,而且一個案件可能就影響他們一輩子。”余崇斌說道,法條也許是冰冷的,但法官是有溫度的。
景區法庭曾受理一起溫某玉訴武夷山市某研究所、溫某國企業出資人權益確認糾紛案件。原被告雙方對于上千萬元的訴訟標的屬于投資還是借款性質的問題存在巨大爭議。
“若就案辦案進行審理,至少要經過兩場訴訟、兩次司法鑒定,將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官司。不僅增加當事人訴累,還可能會贏了官司、輸了和氣。”余崇斌說道。經過一番對案情的“望聞問切”,且考慮到原被告雙方是姐弟關系后,余崇斌決定組織調解。他反復分析案情、剖析法律條文、闡明親情關系,提出多種調解方案,但雙方分歧大,方案一個又一個被推翻。最終,經過20余次的調解,雙方達成一致調解意見,案件得以圓滿解決。
辦案不能僅僅是機械地判定“輸”與“贏”,更在于用心、用情。秉持著這份理念,余崇斌以景區法庭訴調對接工作室為依托,立足社情鄉情,牽頭設立了南平市首個家事巡回法庭,邀請具有豐富社會閱歷、調解經驗的人民調解員參與,為當地群眾提供訴訟調解、判后答疑、法律咨詢等 “零距離”司法服務。
扎根基層打造司法匠品
2020年5月,楊女士等3人在武夷山漂流過程中不慎落水,手機等隨身物品被損壞,與漂流公司就賠償方案未能達成一致。當晚,接到漂流公司請求訴前調解的電話后,余崇斌第一時間與駐庭干警及人民調解員前往現場,認真聽取了雙方陳述,詳細了解事發經過,并調查游客人身、財產受損情況。他一方面安撫游客情緒,一方面組織雙方結合損失情況商定合理的賠償方案。經過兩小時的溝通協商,當晚成功促成和解,心情郁悶的楊女士也終于露出了笑臉。
涉旅糾紛標的小、時限短,但涉及面廣、影響大。景區法庭作為全省首家設立于旅游景區內的人民法庭,既是武夷山旅游業發展的見證者,也是處理涉旅糾紛的“排頭兵”。
余崇斌致力于將司法服務推進到景區最前沿,全方位提升司法服務品質。在多年涉旅審判、調研的基礎上,他創新總結具有武夷山特色的“513”涉旅審判工作機制,建立遠程辦案、流動調處、速審速裁、判前溝通、先行賠付“五項制度”,整合培養專業涉旅審判人員、人民陪審員、特邀調解員組成“一支隊伍”,與游客、涉旅行業、涉旅部門形成“三個對接”。
余崇斌靈活運用該機制,及時引導景區申請保險公司參與訴訟,在游客登山受傷的案件中兼顧游客及旅游公司的合法利益;通過遠程調解,兩小時高效化解網絡平臺訂餐糾紛……極大提高了審理游客人身損害、購物投訴、消費維權等旅游糾紛的質量和效率。(陳宇琦 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