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類風關”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簡稱,是一種常見的風濕病,女性多見,好發年齡為30~60歲,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以小關節為主的全身性多關節腫痛,常雙側對稱分布,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嚴重的關節畸形,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類風濕關節炎目前還無法根治,需要較長時間的藥物治療。但是如果堅持正確的治療的話,即可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
風濕性關節炎不同于類風濕關節炎
泉州市正骨醫院風濕科主任醫師許超塵介紹,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為關節腫痛,可伴有晨起時雙手關節僵硬、屈伸不利,稱為“晨僵”,主要癥狀是早晨起床后感雙手發僵、無力,無法緊握,嚴重者無法梳頭、穿衣,且持續時間長,一般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嚴重者可持續半天至一天。部分患者還有乏力、發熱、貧血等全身癥狀。
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不是一種病,兩者完全不同。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而類風濕關節炎發病與感染沒有確切關系。目前,臨床上類風關遠多于風濕性關節炎。但這兩種病都屬于“風濕病”。
容易將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癥、創傷性關節炎、腱鞘炎,甚至痛風等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另一方面,對于一些診斷明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卻只采用止痛藥加糖皮質激素(強的松)這種陳舊的治療方案,使很多患者喪失了寶貴的治療時間。目前國際上對于類風關的治療原則已較統一,主張在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同時,早期使用甲氨蝶呤、羥基氯喹、青霉胺、硫氮磺胺吡啶等“慢作用藥物”,這類藥物能真正起到改善病情,控制病發展的作用。“慢作用”指這些藥物起效較慢,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方可顯效,因此類風關治療是一個較為持久的過程,患者應有耐心和信心。
加藥、減藥最好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目前,大多數病人都不必用激素治療,僅一些病情嚴重,影響內臟器官,或經其他藥物治療都沒明顯療效或對其他藥物過敏、不能耐受時才考慮使用激素治療,但大多數劑量都較小。少數病人可能需要較大劑量。激素的加藥、減藥都要在風濕科或內科醫生指導下進行,患者不可擅自增量,也不可突然減量或停藥。
定期隨訪是類風關治療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類風關是一種慢性病,藥物的見效時間也比較慢;各人對藥物的反應都不一樣,因此通過定期隨訪,醫生能了解到該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治療效果和藥物副反應等而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必要的檢查。這對類風病情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有的病人在病情控制以后關節都不痛了,以為類風關根治了就不再來復診,不再吃藥,過了一段時間病情又復發了,要重新開始治療,而且控制病情也不像原來那么容易。因此,類風關早期治療和定期隨訪很重要。
現實生活中誤區不少
誤區之一:“西藥副作用大,中藥副作用小,中藥比西藥好。”
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其實“凡藥皆有毒”,不論中藥、西藥都是如此,如果能夠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江湖游醫就是利用患者這種心理,以所謂祖傳秘方、偏方來迷惑患者,上當者甚多,結果是花了冤枉錢,還耽誤了疾病的治療。因此,如果懷疑患了類風關,應該到正規的醫院就診,最好到風濕病專科檢查和治療。
誤區之二:“患了類風關,十之八九要殘疾”。
不必過分擔心。的確對于部分嚴重的類風關患者,或未堅持正規治療的患者,會導致關節畸形,功能減退,但是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如果能夠抓住發病初期一、兩年的時間,采取正規的治療和隨訪,嚴重的畸形完全可以避免,患者可以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即使有少數患者出現了嚴重的關節畸形,也有可能通過骨科手術進行治療。殘疾不殘廢,除決定于病情本身輕重不同外,有沒有堅持接受正規治療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誤區之三:“是否患類風關,測定類風濕因子便知。”
并非如此。類風濕因子是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抗體,通過抽血化驗即可得知。這也是一些非風濕科醫生容易產生的錯覺。類風濕因子陽性并非類風關所特有,其他一些疾病,如: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同樣會出現陽性反應。另外,在老年人群中,有5%的正常人也可以出現陽性。而類風關患者中也僅85%左右類風濕因子陽性,另15%患者類風濕因子始終可為陰性。值得提出的是,對于陽性者一定要檢測滴度,沒有滴度的陽性對診斷是沒有意義的。類風濕因子檢測只是類風關診斷中的參考指標之一,醫生需綜合化驗、臨床癥狀、體檢等多方面資料,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誤區之四:“每次都服用同樣的藥物,自己到藥店買一些就可以了,不必經常到醫院去。”
千萬不可。到醫院隨訪,并不僅僅為配藥。醫生要觀察患者病情改變,有無藥物不良反應出現,必要時要做一些化驗檢查,醫生還要決定藥物劑量的增減以及品種的更換。(本網記者 陳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