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分離焦慮有哪些表現
細心的家長高先生最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8個月大的女兒平常很乖巧,一到星期一就哭鬧不止。這是怎么回事?
據介紹,高先生夫婦工作忙,平時跟女兒很少見面,孩子基本由姥姥照看,但每個雙休,夫妻倆都會陪女兒,女兒也表現得特別乖巧。可是,每到星期一他們要上班時,女兒就立馬“變了臉”:十分煩躁,一整天都哭鬧不止,怎么哄都沒用。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兩個月,且越來越嚴重。
中南醫院心理咨詢室副教授肖勁松分析,寶寶表現出了“分離性焦慮”癥狀,這種癥狀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當他們與所依戀的親人,尤其是和母親分離時,會感到不安,尤其在8到16個月大的兒童中很常見。分離性焦慮如果不加以重視和矯治,會影響寶寶以后的生活,如上學后容易發生學校恐懼癥、考試緊張癥,甚至成年后出現急性或慢性焦慮癥,阻礙身心的健康發展。
他說,現代媽媽工作、生活壓力大,和寶寶相處的時間漸少,所以寶寶的分離性焦慮傾向比較普遍。這種癥狀有時可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母親最好利用休息時間,增加與孩子的接觸機會,盡量避免分離時間過長等,以緩解寶寶的焦慮情緒。
我的寶寶有嬰幼兒分離焦慮癥嗎?
“寶寶黏人與嬰幼兒分離焦慮癥之間的差別在于痛苦的程度”,車先蕙心理師明確指出。她解釋,面對分離,會有不安的情緒與行為產生是正常的,但并不代表寶寶黏人都是嬰幼兒分離焦慮癥。正常的分離,寶寶可能都會有苦惱、哭泣、緊抓東西不放、產生怒意的痛苦情緒,這些情緒可以通過大人的安撫而舒緩。如果寶寶合并有下列四種情況,而且重復發生1個月以上,就是所謂的“嬰幼兒分離焦慮癥”, 3歲以下的寶寶比較常見,爸媽可得留心,讓寶寶接受進一步的治療與輔導。
1、重復發生過度痛苦的情緒
車先蕙心理師表示,有嬰幼兒分離焦慮癥的寶寶,要離開家或依附對象時,或者預期依附對象要離開時(例如看到媽媽拿包包),他不僅僅會哭泣,而且往往無法被安撫,還會合并有吐奶、惡心感、胃痛、肚子痛、甚至發燒等狀況產生。臨床上她曾輔導過幼兒園的孩子,因為不想離開依附對象,全身抽搐、在地上打滾持續1個多小時以上。車先蕙心理師強調,這些所謂的過度情緒反應,不僅僅是心理上反應,也會合并有身體癥狀。
2、睡時多惡夢
常常在睡覺時作惡夢,醒來后會狂哭、大叫,觀察親人是否在身邊,大一點的孩子會無意中說起:“我夢到媽媽被惡魔抓走了……”表達害怕爸媽離開,或擔心自己被抱走的念頭。
3、擔心主要依附者受傷或失去他
3歲以上的孩子會表達出:“我不要去學校,媽媽會不見”、“有壞人會來抓走媽媽”等言語,憂慮依附對象離他而去。
4、沒有主要依附者的陪伴就不睡
假如媽媽出門必須留下寶寶,沒有媽媽在身旁,寶寶就會哭鬧、無法入睡。
“兒童及青少年的分離焦慮癥痊愈率極高。”車先蕙心理師表示,若家長發現孩子有上述嬰幼兒分離焦慮癥的表現,應該積極尋求醫療協助。
一般情況下,爸媽應建立“分離焦慮是孩子正常發展過程”的心態,不要去抱怨與打罵孩子,包容孩子的情緒、多給正向的回饋、鼓勵他繼續進步,讓孩子感受到即使爸媽不在我身邊,還是很愛我的,并安心邁向他獨立學習之路。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