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消費者反映,一箱同品牌的紙巾網店便宜一二十元?一件同品牌同款的服裝網店價是實體店價的三分之一?一款看似一樣的電視機價格相差千元,實則型號僅差一個數字?這背后是品牌“電商專供”在“搗鬼”嗎?
“6·18”電商大促季即將到來,隨著各大傳統品牌紛紛觸電以及品牌商品多年來在商品品質和服務上的口碑積累,品牌商品將成為大促期間消費者購買的主流商品。
然而,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統計顯示,目前“電商專供”產品品類豐富,主要“藏匿”于鞋服、箱包、家電、衛浴、紙品等日用品品類。
現象一:商場“抄碼族”的苦惱,為何同款難找?
網店的價格優勢在服裝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商場動輒上千元的品牌服裝,讓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于是就產生了一大批商場“抄碼族”,手機拍一拍就能上網搜索商場同款服裝。然而當你不好意思地“偷偷”抄下服裝編碼后,在網店幾乎找不到同款,甚至找到了同款價格和實體店相差無幾,怎么回事?以某品牌天貓旗艦店為例,該品牌分為商場同款和其余款,其商場同款的價格和商場實體店售賣價格相差僅50元左右,而其余款價格基本為該網店銷售的商場同款價的一半。
現象二:價格不及實體店三分之一的網購品牌服裝易變形
近年來,諸多的實體品牌紛紛走上線上,以鞋服為例,阿迪達斯、耐克、太平鳥、GXG、HM等品牌紛紛入駐電商平臺開設品牌旗艦店,甚至這類品牌成了近年來“雙11”大促的“黑馬”,銷量遙遙領先,由于此前在實體店積累的品牌知名度,一度把成長與電商渠道的“淘品牌”擠向了生存壓力邊緣。而天貓、淘寶、京東、蘇寧易購、國美在線等電商平臺均有銷售“電商專供”類商品。
商場數千的品牌衣服在網店花不到三分之一的價格就能買到。消費者往往以為自己淘到了便宜,幾次過水后才發現,為什么以前品牌店買的衣服能穿好幾年,而現在網店買的同款衣服穿不了幾次就變形?
國內知名網購維權專家、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向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表示,目前很多品牌同時開展線上和線下的銷售體系,為了保持價格體系的穩定、維護線上線下渠道的生態平衡,于是將一部分商品作為電商“特供”。這些商品僅僅用于電商渠道銷售,且價格偏低,但和實體店銷售商品刻意拉開差距并作出價格區分。以家電為例,電商專供的存在,本質上就是那些傳統家電廠家們為了解決線上、線下的矛盾沖突,不得不進行產品的差異化布局。
揭秘 “電商專供”有三種情形
姚建芳指出,目前“電商專供”商品存在三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電商專供”商品價低質遜。如果外觀編碼與實體店商品完全相同,即線上線下銷售同一型號的商品,質量卻明顯不同,屬于故意違反經營者信息披露義務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構成欺詐。
對此,河北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劉勇博士指出,商家出售“電商專供”商品,應對其與線下同款商品在功能、配置、規格、做工、選材、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差異進行充分披露,不得在推銷產品過程中以任何方式隱瞞、混淆產品的重要信息,避免消費者陷于錯誤認識,切實維護消費者的選擇權。如未履行告知義務,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使消費者陷入錯誤認識,屬于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構成消費欺詐。消費者可以要求經營者退貨返款,并支付一定數額的懲罰性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
第二種情形:電商專供產品與線下產品同牌不同質量。對此,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權益部助理分析師賈路路認為,只要產品符合國家對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同時獲得了相應的品牌授權,也是沒有問題的。但要注意的是在宣傳上,不能謊稱與線下高質量產品一致,否則就是對消費者的欺詐,應當對消費者承擔懲罰性賠償的責任。
第三種情形:盜用品牌的電商專供的產品屬于假貨。即其不符合國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或者沒有獲得相應的品牌授權,消費者有權獲得懲罰性賠償,但是對于“知假買假”的消費者是否有權獲賠,各地司法判例認定不一。
網購提醒
1、同款不同質或構成欺詐
2、同牌不同質或承擔賠償
3、盜用品牌屬假冒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