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第二屆世界閩南文化節將在泉州舉行。這是閩南文化的一大盛事。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包括開幕式文藝晚會、第二屆世界泉州同鄉懇親大會暨泉州市海外交流協會成立大會、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揭牌儀式、設立中國社會科學院閩南文化研究中心等13個項目。
【釵主本紀】一聲聲溫潤的小調,一出出動人的戲劇,閩南戲曲,以千百年的演繹,造就了如今的風情萬種。今天,溫陵第六釵——來自戲曲世家的南筱音,正向我們款款走來。
筱音自幼習文戲練武戲,出出都唱得有板有眼,或婉約或豪邁,或低吟或高亢,唱過《陳三五娘》再換出《節婦吟》。今天,我將帶眾位看官,聽韻味悠遠的南音,品雅致溫婉的梨園,賞妙趣橫生的木偶,觀大氣詼諧的高甲,在千回百轉、亦悲亦喜間,品生旦凈末丑,賞古老的南音南戲……>>>家族世系譜
高甲戲遇見歐洲童話,會產生怎樣美妙的化學反應?
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用高甲戲的方式改編了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5月21日在德國魯爾區首演后,令歐洲人震撼不已。誰曾把高甲戲與歐洲童話想到一起,誰能想到,遠隔時空,一切卻渾然天成。“跟其他戲曲相比,高甲戲算是年輕劇種。”何杰說,源于清朝的高甲戲,起初是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游行,后來吸收南音、木偶、梨園及京劇的精華,自成一家。
早在10年前,泉州市木偶劇團,也創造了一場驚艷:將果戈理的喜劇《欽差大臣》,改編成提線木偶劇。
10年前,王景賢把《欽差大臣》改編成提線木偶劇,講述知縣錢三和下屬貪賄成風,一日得知欽差大臣微服私訪后,惶恐中誤把京中紈绔賈四當作欽差,從而鬧出一連串笑話。王景賢說,木偶劇中延續了原著的現實性和諷刺性,但故事徹底中國化了。它成功了,接連包攬金獅獎、文華獎,并入選“2004-2005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劇目”。
中國的木偶藝術源于漢代,興于唐宋,一般認為,晉人南遷時將這門藝術帶入泉州。上世紀50年代初,泉州市木偶劇團成立,在傳承古老的表演技藝上,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去年排演的大悲劇《趙氏孤兒》,對泉州市木偶劇團更是挑戰。如何讓沒有生命的木偶演繹出人類復雜的內心世界,是木偶劇最大的難點。“木偶本身沒有表情與情感,依靠眼睛和嘴巴活動,而悲劇又得表現憂傷的情緒,木偶劇中特地加強肢體語言,配合唱腔、音樂和燈光,來表現復雜的內心世界。”
“戲曲的創新,是為了避免被遺忘,爭取更多的觀眾。”何杰認為,一個劇種要避免被“博物館化”,除了經典老劇的演繹外,還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吸引更多觀眾。
在求新路上爭取更多觀眾的同時,戲曲還需要讓更多年輕人來接觸與了解,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保護。如今,閩南戲曲中的南音、梨園戲、木偶戲都已走進校園。
讀這些書,你可以更了解我
《兩岸論弦管》,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 編
《泉州弦管史話》,鄭國權 著
《泉州明清戲曲與方言》,鄭國權 編著
《幺弦集》,曾金錚 編著
《泉州提線木偶戲》,黃少龍 王景賢 著
《泉州戲班》,莊長江 著
這些地方,可以觸到真實的我
新門街泉州南音藝苑
新門街梨園古典劇院
東湖街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
通政巷泉州市木偶劇團
東湖街打城戲傳習所
世界閩南文化節展情速遞
泉州市博物館設有閩南戲曲展區
6月15日至19日,精品劇目展演
梨園戲《陳三五娘》等; 提線木偶戲《趙氏孤兒》等;
高甲戲《昭君出塞》等; 掌中木偶戲《惠安女》等;
歌舞《古厝娶親》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回到頂部
電話:0595-28679111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街沉洲路蓮花大廈4樓
CopyRight ©2012 閩南網(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報社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201110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