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雞毛撣,加上無所畏懼的“勇氣”,路上每輛停下的車都是他們的“商機”。
音響里放著感恩的歌曲,殘疾人杵著雙拐,站在麥克風前賣力地唱著,歌曲感人至深,吸引著往來的游客駐足。
公園里的“露宿族”。
路邊的乞討人員。
鬧中取靜,鷺江道旁一處小公園,亭子里打滿地鋪,住著流浪人員。救助站工作人員勸他們去救助站,卻遭遇白眼,無奈只能留下棉被和食物。
然而,今年冬天,流浪乞討大軍南下,廈門因為游客眾多,也成為目標之一,街頭的流浪乞討人員激增。不過,他們以前固有的“陣地”正悄然變化。
現象
雙浦路與呂嶺路交界處
“強唱族”流動乞討
“傷心也是帶著微笑的眼淚,數不盡相逢,等不完守候!”相信不少泰和花園附近的居民,都在街頭聽過這首歌,一個殘疾人賣唱團,在雙浦路與呂嶺路交界處幼兒園門口擺開陣勢。
夜幕下,一名杵著雙拐的男子主唱,聲音帶著滄桑,另一名女子坐在輪椅上和聲,還一名下半身殘疾的男子支著話筒不開腔。略帶傷感的音樂從音響里放出,前面的盒子里很快就有人扔下零錢。
次日,這波殘疾人“強唱族”剛走,另一名杵著雙拐的殘疾男子登場,音響、話筒、錢盒如出一轍,不管歌曲唱的好不好聽,反正這兩天住在附近的居民,都要被巨大的音樂聲騷擾。
成功大道呂嶺路高架橋下
“廢品堆”旁住著人
成功大道呂嶺路高架橋下,長勢茂盛的綠化植物里,有一條外人難以察覺的小路,從小路進去,有一片100多平方米的空地。
綠化植物形成的墻外,是川流不息的車流,地面上也少有垃圾。但“墻”內,用過的一次性餐盒堆積成山,塑料瓶、紙板也是一堆一堆。空地上有六張床,還有一些生活用品,六名男子就居住在這里。
記者的闖入,讓他們十分警覺,一名手里整理著廢品的男子不肯說話,但一直盯著記者,遠處一名男子趴在床上,正玩著手機。記者試圖跟他們聊聊,但沒有人愿意答話。
調查
執法有效果 “雞毛撣族”不見了
雖然乞討大軍揮師南下與往年相同,但隨著城市變化,他們也悄然發生轉變。
此前,本報曾報道過SM城市廣場周邊的乞討人員穿梭于車流中敲車窗乞討,或是手持雞毛撣,給過往車輛撣灰要錢。然而,今年卻難得一見他們的身影。
據SM城市廣場附近執勤的民警說,由于圍擋施工,路口24小時都有民警和協警執勤疏導交通,這類“雞毛撣族”在車流中穿梭非常危險,他們看到都會勸離。從今年春節后,“雞毛撣族”就再也沒出現。
一名車主說,他很不喜歡“雞毛撣族”,平時愛車清洗時,都要盯著洗車工,輪圈和車身不能用同一塊毛巾擦,防止車漆刮花;而“雞毛撣族”從來不洗的“雞毛撣”,擦車時肯定會弄花車漆,還要錢,令他很不滿。
救助站頭疼:他們就是不肯來
廈門流浪乞討人員的增多,和天氣不無關系。臨近冬天,北方的城市氣溫降低,南方城市相對宜人,即使在戶外,多穿衣服也能抵御寒冷。溫度的差異,造成流浪乞討大軍“揮師南下”。另外,臨近農歷年底,不少在外做生意的人也逐漸回家,乞討人員也隨波逐流,沖著“錢袋子”而來。
市救助站陳科長說,近日,街面上的流浪乞討人員明顯增多,而他們接到的舉報電話也增多;不過,根據市救助站接待科統計的數據,主動求助的人數,雖然有增長但并不明顯。
陳科長表示,一些職業乞丐根本不愿意接受救助的,主動接受救助的人群,大部分是沒找到工作,或是錢包手機丟了,有生活上的困難。但是,他們勸導的部分乞丐,則把乞討當做職業,認為在街頭乞討,每天都有收入,而進入救助站則斷了“生財之道”。
更有元老級別的乞丐,在救助站工作人員勸導時,表示自己“一個月有一兩萬的收入,為何要去救助站!”他有妻兒、住處,乞討演變成家庭收入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