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文戲講愛情,爾冬升是擅長的,當年的《新不了情》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拍武俠要拍出"浮沉隨浪滄海笑"的江湖感,必須服徐克,《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都是他的佳作。
我們常說的保留原著精髓不單單是指保留核心故事,還指保留著故事的精氣神。
淋漓盡致、精彩絕倫的打斗戲固然能給觀眾以最直接的視覺享受,《三少爺的劍》里的幾場打斗戲都十分精彩,無論是開場的燕十三與高通的橋上決斗,還是高潮戲中三少爺謝曉峰、燕十三與反派的決戰,又或是結尾處三少爺與燕十三兩大主角的生死之戰,視覺沖擊都是有的。
長劍如芒,衣袂蹁躚,動靜皆宜,如塵如風,或凌厲,或輕巧,或厚勁,或游離,長劍相交之處,便是人與劍的相合,氣與魂的相撞。
這些是動作的想象都可以實現成外化的影像,但要拍好一部武俠片,絕對不止拍好動作戲這么簡單。
武俠之所以是武俠,先于"武",而最終是要落于"俠"字上,《三少爺的劍》有著俠之精義。
即便是沒有讀過很多原著小說的觀眾也會知道,所有英雄式的主角人物絕不會是只為小我小愛的凡人,他們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但他們更有憫愛蒼生的大愛精神,金庸筆下的喬峰是,郭靖是,古龍筆下的謝曉峰也是。
這種俠之大愛,我們稱之為武俠小說的精義和魂,如果沒有這樣的俠之大愛作為根本作為升華,大師們的作品也只怕是要淪為不入流的網絡小說了,哪里能成為百看不厭的經典。
古龍寫主角總愛給人安上極端的命運,仿佛這樣"有故事"的主角才更像是"人"。
先是不可一世的大俠,因為某種際遇原因總要窮困潦倒或醉生夢死一陣,像是李尋歡,一出場那么牛逼,而后因為摯愛嫁與他人而整日流連于煙花之地,以酒為伴;又像是謝曉峰,先是聞名于天下的天才劍客,而后因為厭倦殺人而沉淪于市井 ......
而這些人最終都會因為責任因為大義而重拾自己,然后完成救贖人們也救贖自己的使命。現在的很多影視小說就誤入了市場的某個誤區:
所有一切類型的小說,摻入各種諜戰、后宮、懸疑推理、青春勵志、妖魔鬼怪等元素,最終都是為包裹一場所謂感人肺腑的凡人愛戀。
很慶幸,電影版的《三少爺的劍》沒有為了迎合市場需要而刻意著重情愛,沒有玩浪漫,沒有用激情戲吸睛,又或者是去刻意賣腐,而是真真切切表現了那種江湖兒女的敢愛敢恨,和英雄與英雄間惺惺相惜的真情義。
講真,如果真要賣腐,那三少爺和燕十三之間絕對可以做出一手好腐,好在沒有。
故事的最后,燕十三死在了謝曉峰的劍下,謝曉峰不愿意殺他,但謝曉峰明白燕十三作為一個劍客不愿死于病痛而甘愿死于天下最光榮的劍下的心思,所以他讓燕十三死于自己的劍下。
讓他死即是讓他生,這是男人之間的默契。
整部《三少爺的劍》沒有搞出那些偶像劇般的濃烈氣氛,保持了最明顯的江湖味,所以的人物都沒有裝腔作勢,沒有"宇宙我最帥"的即視感。
所有的情情愛愛也沒有拍成拖泥帶水糾纏不休的狗血感,一切都按照江湖兒女的習性來。
愛就是愛,恨就是恨,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妓女就是接客,劍客就是殺殺殺,一切那樣簡單而純粹。
這才是武俠啊!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