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金井鎮圍頭村海上義務救護隊在金沙灣海濱浴場巡邏 (張九強 攝)
昨日,在晉江圍頭,兩名小伙子游泳時被海水卷走,關鍵時刻,圍頭海上義務救護隊的隊員出手,將他們救起。這樣的救援,僅僅是泉州灣海岸線上的一個縮影,中心市區、晉江、石獅、惠安等地的海上義務救援隊,為下水的游客筑起一道生命防線。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各救援隊救助的游客達上千人。
當各地海上義務救援隊堅守在一線時,場地、資金、設備等現實問題也困擾著他們,有時,他們甚至因為缺乏救援設備,眼睜睜地看著鮮活的生命逝去。崇武海上救生志愿者大隊為方便救人,想在崇武半月灣申請一塊地作為景區救生執勤點,放置救生設備,卻未能如愿。記者調查發現,各個義務救援隊都面臨或這或那的困境,令人心酸的處境下,他們該何去何從?(記者 吳志明 實習生 曾應麟 楊平 文/圖)
隊員們對溺水游客進行急救
【故事篇】
連日來,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泉州灣海岸線上活躍著不少海上義務救援隊,他們成立的時間有早有晚,可救援時卻不分先后,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這幾年來,各救援隊救助的游客達上千人。
義務輪流值守 救助受困游客
8月2日10時,記者來到崇武海上救生志愿者大隊采訪時,隊員們剛配合崇武邊防派出所民警,救起一名被困礁石的男子。原來,該男子到海邊游玩時,在一塊礁石上睡著了,醒來時發現被困。事發時正值漲潮,風浪大,救生艇無法行駛,隊員們只好使用應急橡皮艇靠近礁石。隨后,救援人員跳入水中,游到礁石上,并將受困者送上橡皮艇。
崇武海上救生志愿者大隊隊長李志煌表示,類似的救援,每年都會出現,每當救起一個人,隊員們都很興奮。他表示,2008年,他們獲批成立崇武海泳協會,自己籌資修建了三層協會大樓。2012年8月,崇武海上救生志愿者大隊成立。他說,暑期時,他們將會員分成六組,每組有十多名救生員,值班一星期,一般從15時到19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和崇武邊防派出所官兵共同守護西沙灣及附近海域。至今,他們已救下了30多條生命。
海上風浪大,隊員勸導游客離開。
隊員救溺水者 虛脫受傷住院
72歲的吳金峰是石獅市海泳協會創會會長,他說,自己年輕時經常在石獅紅塔灣一帶海域游泳,發現時常有人溺亡。這對他觸動很大,于是,他和一些海泳愛好者當起海上義務救生員。2007年9月,石獅市海泳協會成立。隊員們分批守護在石獅黃金海岸和紅塔灣兩片海域,大家分工合作,自費購買對講機、救生艇等救生器材。成立至今,他們已對近400名遇險者實施救援。
2008年的一天下午,正在游泳的救生隊員林火耀聽到求救聲。原來,有人被巨浪卷進海里。他趕緊游了過去,拉起溺水者返回。途中,他被礁石上的牡蠣殼劃出密密麻麻的傷口。半小時后,他將溺水者救上沙灘。不過因為虛脫,他在醫院里躺了一周。據悉,隊員們因救人受傷已是司空見慣。
2010年,吳聰敏和張頑義、周瑞群、李鵬磊等四人正式組建了圍頭海上義務救護隊,2012年,救護隊加入圍頭村義工協會。經過五六年的發展,隊員從原來的3人增加到14人。2009年至今,他們救援了280余人。
公開水域救生 納入專業化軌道
泉州冬泳協會常務副會長、水上義務救生隊隊長林振東告訴記者,2004年,100多名冬泳愛好者成立了泉州市冬泳協會,會員在筍江橋下游泳健身時,一旦發現險情,就會奮不顧身地熱心救助。2012年,“泉州市110聯動水上救生站”正式成立,每名隊員都會隨時參與水上救生義務。2013年7月,該協會與泉州市紅十字會聯合成立了首支水上志愿者救援隊伍,將公開水域水上救生納入專業化軌道。2004年至今,他們救下100多人。
2014年,石獅市海泳協會位于黃金海岸的臨時隊址被拆除。
變輸血為造血 方是長久之計
吳金峰則表示,不管是政府部門、公益慈善組織還是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受時間、財力、精力所限,都無法持續不斷地向救援隊“輸血”,唯有形成“造血”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長久之計。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之前和某開發商談過承包淋浴間的事項,起初對方同意了,后來卻不知為何又不同意了。
政協委員認為 政府應提供經費
針對此事,記者采訪了泉州市政協委員陳篤恒。他表示,海上義務救援隊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善舉,大家應該予以支持。他認為,當地政府應該為救援隊解決場地困難和提供適當的經費支持。
陳篤恒說,政府部門對人員編制有一定的規定,如果對每個海域都劃撥專門的政府人員進行管理,可能會超編。他建議,可以在溺水事件高發的區域由政府部門設立專門的救援工作站,但大部分海域仍然需要由民間的義務救援隊主導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