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泉州海域水下考古重點調查啟動的消息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有不少讀者對最新的考古工作船感興趣。不過,由于考古工作船的空間有限,同時牽涉諸多安全問題,水下考古調查工作隊暫不接受媒體登船探訪。但沒關系,早報記者多方采訪,從國內專業的水下考古人員那里了解到不少關于水下考古的猛料。
水下測量
另據透露,截至8日,調查隊已探查了晉江深滬灣周邊五六個點,暫時沒有重要發現。接下來,調查隊將按照晉江深滬—東海蟲尋埔—惠安小岞三個中心,輻射周邊海域,由南向北推進。記者 張素萍/文 資料圖片
水下考古前,工作人員必須對氣瓶壓力進行檢測。
【設備】
“高配版”考古專用船 探測設備價值不菲
提到水下考古,船只和各種潛水設備是必不可少的。
這次水下考古的專用工作船看似普通,其實暗藏“玄機”:長23.5米,寬6米,吃水1.2米,吃水較淺是為了便于在淺海操作;船頭船尾寬,有利于考古隊員下水或上岸;用水泥塊壓船艙,提高船只抵抗風浪的系數……據介紹,福建的考古船算是國內頂配,其他省份的水下考古一般只能雇用漁船作為臨時考古船。
氣瓶、氣囊、面鏡、水下呼吸器、背板、壓鉛帶、蛙鞋、潛水帽……出發前,考古隊員得逐一檢查測試設備,還得組裝聲吶設備——多波束、旁側聲吶、淺地層和GPS,這些都是水下探測掃描非常專業的工具,堪稱國際尖端水平,價值不菲,最便宜的也要六七十萬元。
水下能見度不同,將影響水下考古進程。
【下水】
入水前觀察水流
入水繩相當于地面“盲道”
據介紹,下水前,領隊會先給隊員布置任務。參與泉州水下考古重點調查的專家和隊員共有35名,他們分別來自北京、福建等多個省份,其中有20多名下水探摸。
“水下考古發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前期的準備工作很多,對潛水設備要進行詳細檢查。”每個下水的隊員出于自身安全和熟悉裝備的考慮,都得檢查自己的裝備。而且下水前,隊員們必須先觀察水流方向和速度,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能下水。
一般情況下,兩個隊員為一組同時下水。他們需要帶上潛水裝具,入水后還要冒出水面,向應急潛水員做個表示“一切正常”的手勢。
隊員們沿著入水繩下潛,并把繩子綁在沉船或插于海底的鋼釬上,使其成為導向繩。在漆黑冰冷的水下,它就像人行道上的“盲道”。水下考古隊員扶著繩子行動,若脫離了搜索繩,可能會陷入危險。
兩個隊員向應急潛水員做表示“一切正常”的手勢
【探摸】
潛水設備50公斤以上 每次下水停留一小時內
在水下,潛伴間的溝通只能用手語。比如,手指打“OK”就是“知道了”,大拇指朝上是出水了,朝下則是下潛。
受氣瓶容量所限,通常每次在水下只能停留半小時到1小時,時間一到必須馬上出水。有的年輕隊員,沉浸于興奮的工作狀態,總忘記上水,這時就會通過另外的方式提醒他們。水下考古對人的體能消耗非常大,整套潛水設備至少50公斤(一般為70公斤),因此每次出水上岸,都需要兩名隊員協助。
其實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相似,也需要布置探方、繪圖、拍照……只是難度要比在陸地上大很多。而考古發掘成果有多大是有偶然性的。如果發現了有價值的物件,隊員們需要把發現的文物帶上岸,若是帶不動的,一般會用繩子予以標記。由于能見度等因素,水下攝影不可能拍攝到較大范圍的景物,一艘沉船經常要水下考古隊員拼接幾千張照片。
導向繩在漆黑冰冷的海底就像人行道上的“盲道”
【辛勞】
一連數月“水上漂” 水下最怕炸魚和漁網
對于水下考古隊員而言,每一次出發,意味著兩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海上漂泊。
“吃住都在船上。”如果船小但風浪大,一個巨浪過來,船的四周可能瞬時變成水墻,這時水下考古人員在船上吃飯還得使點“花招”:把自己綁在椅子上固定住,碗里的飯也不能盛多,免得飯被甩掉。
這些辛苦似乎已成為水下考古人員的家常便飯。然而,他們最害怕的,其實是漁民的漁網和炸魚,由于聲音在水中傳播速度加快,音量也會數倍增強,炸魚可能讓潛水員昏迷,耳膜還可能被炸破。有時在水下還會被水母、海葵蜇到。
由于常年生活在海島和漁船上,有的水下考古隊員的腿被蚊蟲叮咬后還會出現紅斑,引起發燒。
背上氣瓶,穿上腳蹼,水下考古隊員準備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