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參加返親節的翁丁強吳美云夫婦。
在中華民族傳統佳節“七夕節”到來之際,由福建省婦聯、泉州市婦聯、晉江市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晉江·圍頭)七夕返親節在晉江金井鎮圍頭村開幕。600多名兩岸三地嘉賓參與盛會。
家和兩岸親 圍頭臺灣143對新人喜結連理
作為四屆返親節的“主舞臺”,圍頭村是祖國大陸距離大金門島最近的地方,相距僅5.6海里,被譽為“海峽第一村”。從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到如今的兩岸通婚第一村,圍頭村與臺灣演繹了從“冤家到親家”的傳奇故事。目前,圍頭村和臺灣已有143對新人喜結連理,金井鎮22個村和社區已有超過600戶兩岸結親。
據福建省婦聯副主席李鳳鳴介紹,本次返親節被國臺辦列為2016年對臺交流重點項目,重點突出“家和兩岸親”主題,在規格、規模、內容上都有了新的提升。
本次返親節“重頭戲”莫過于“圍頭新娘懇親會暨親子游活動”。懇親會上,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陳日升用閩南語為圍頭新娘們作了一場“海峽兩岸婚姻家庭”的講座,讓在場的年輕一輩受益匪淺,紛紛談起自己在家庭角色中,作為“慈母”“孝女”“賢妻”,如何經營小“家”,維護、助推大“家”的統一。隨后,還舉行了親子游圍頭活動,從圍江文化園、媽祖廟、圍頭海角、月亮灣到七匹狼男裝博物館……圍頭新娘們帶著孩子參觀了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此外,漢服、旗袍展演,閩臺鄉村旅游座談會,“家和兩岸親”親子互動活動,兩岸海上義務救生演練交流,“海峽邂逅·情緣晉江”交流活動等多項主題活動在返親節期間一一呈現。
圍頭姑娘“閃嫁”高雄青年 家庭幸福美滿
今年45歲的“圍頭新娘”吳美云至今記得她與丈夫認識的情景。“當時我公公到大陸玩的時候,經我的鄰居介紹認識我,我當時是一名代課老師,公公可能覺得還不錯,就想著為家里未婚的長子牽線。”吳美云和來自高雄的翁丁強在聊了一個星期左右的電話后便確認了關系,隨后便舉行了訂婚儀式。
“由于當時政策的限制,通婚手續比較繁瑣,我的戶口不能那么快隨他遷到臺灣,因此一直兩地來回跑,在臺灣斷斷續續住了3年,又因工作原因舉家搬到漳州住了3年,此后才長期定居高雄。”吳美云和翁丁強婚后育有一子,已讀大二,家庭幸福美滿,甚得公婆喜愛。
這是吳美云第二次參加七夕返親節,她將在娘家呆約一周時間,平日里,吳美云每年也會回好幾次娘家。丈夫翁丁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當初與妻子僅通過電話認識,但首次短短3小時的聊天已確認了雙方互相認同的個性、人生觀及價值觀,因此能很快結婚。翁丁強認為,兩人的語言、習俗、生活習慣都十分接近,娶到吳美云讓他覺得十分幸運。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服務管理系的講師許揮彬是第一次參加七夕返親節,也是第一次回到他的祖籍地泉州。他告訴記者,父親以前在世時經常回故鄉,他則是首次返鄉,看到家鄉的發展,心情十分激動。
“其實兩岸同根同源,我們應該飲水思源。”許揮彬認為,七夕返親節的舉辦獨具意義,媽媽應該經常帶孩子們來娘家看看,讓他們知道媽媽小時候成長的地方,好好教育他們,讓他們懂得長大后回饋家鄉。(記者 謝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