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以前,你去心理診所咨詢心理醫生,可能會擔心別人說你“有毛病”。而在今天,主動尋求心理輔導和治療的青年人數正在急劇增加。本報針對這一新現象調查本市多家心理咨詢機構的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心理咨詢機構接待咨詢者的人數平均增長了30%。無論是學業、事業、婚姻還是家庭,年輕人時常感到最糾結的就是扮演不好自己應扮演的角色,處不好這其中的各種關系。
想不開的事漸多更愿找人說
“如果你有心事請告訴我,如果你有煩惱請向我訴說。”李晗望著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這則溫馨標語來回在走廊中踱著步子,雙手相互揉搓著,難掩心中的焦慮。但最終她鼓起勇氣敲開了心理咨詢中心的門,想把自己心中積壓已久的困惑一吐為快,祈盼能在傾訴中找到答案。
“我們宿舍一共四個人,入學時大家互不認識,彼此之間相敬如賓,奉行"等距離外交政策",可是半學期后另外的三個舍友扎成了堆,成了無話不談的閨蜜,而我卻成了孤家寡人,就像是被篩子篩出去的一樣,在宿舍一點歸屬感都沒有,成了隱形人。周末的時候,她們仨經常一起逛街、看電影,一次都沒叫過我!”李晗無奈地說。“你有沒有和她們發生過沖突?”心理咨詢師王穎試探著問。“沒有,我對她們一向很客氣,兩年來別說是吵架了,連臉都沒紅過。”“你是否主動向你的舍友發出過一起逛街或者看電影的邀請?”“沒有過,我不好意思,怕被拒絕……”
天津良友心理咨詢中心鄭德芬介紹,隨著8090后走進社會,他們開始感受著來自生活、職場、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這難免讓他們心生糾結和困惑。在良友心理最近一年的咨詢統計中,主動前來咨詢心理困惑的人數同比增長了35%。其中,情感與婚姻問題最突出,幾乎占到了40%;屬于情緒問題心理咨詢位列第二,占比達到了30%;而人際關系和青少年學業的比例分別占到了10%。鄭德芬認為,年輕人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與各大學開設心理機構有關。年輕人不再把心理問題當成洪水猛獸,想不開時主動找心理咨詢機構聊聊天,緩解一下自己的壓力是一種進步。
年輕人發愁多是搞不好關系
慧道心理咨詢中心主任薛連福認為,職場中如何做一名好職員,婚姻中如何做一名好伴侶,學校中如何做一名受歡迎的好學生……這些都是年輕人最盼望得到的答案,而這些問題最終歸結在一起,其實都說明在如何處理關系問題上年輕人感到棘手。
“媽,一會兒有老同學聚會,晚上不回家吃啦,您們老兩口自己吃吧。”這是許萍萍婚前向父母報備不回家吃飯時經常使用的一句話,打電話的時間也剛剛好,總是在媽媽熱騰騰的飯即將出鍋的時候。對于父母而言,女兒的這種行為早已習以為常,默默接受,并無更多埋怨。“媽,我們晚上有聚餐,不去您那吃了,您和爸自己吃吧,不用等我們。”“晚上不來吃為什么不早一點打電話?我從早上就開始給你們忙活這頓晚飯,特意做了你們愛吃的,怎么說不來就不來呢!”婆婆的訓斥讓許萍萍有點蒙,“這婆媳關系真的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稍不留意就會釀成不可預料的矛盾,我總是不知道如何與婆婆交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討婆婆喜歡真的不容易,結婚一年多了仍然處在苦苦摸索中。”
小劉是個獨生子,研究生畢業后在銀行上班,工作雖輕松自如,但與領導、同事的關系卻總難順暢。朋友說他心直口快,性格直率,但這些“優點”卻在工作第一周就把領導和同事得罪了。總結會議上,領導讓新入職的員工談談心得。小劉開口就是:“我覺得咱們行里各部門的工作方式存在以下不科學的地方……”頓時會場一片沉默。會后有人提醒小劉,不要總是對老員工直呼其名,適當時可以用老師代稱,但小劉卻說:“那些人是本科畢業,我一研究生叫他們老師?”
薛連福說,很多前來咨詢的年輕人愛憎分明又毫無心機,敢愛敢恨追求自我;他們破壞60、70后的大人們早已定下的社會規矩,總在受挫,追求“原生態”的生活方式但總是被客觀現實打破……成長過程中的80后們仿佛進入了一個由一股股“社會關系”編織的大網,每個人都在劫難逃,讓很多年輕人高喊:“最愁的就是搞不好這其中的各種關系!”
80、90后為何成了“人際低能兒”
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8090后開始變得手足無措,這種困惑與糾結的心態在職場中尤為明顯。據統計,有30%的年輕人表示自己的職場人際關系一塌糊涂,亂七八糟,70%的年輕人認為自己不會處關系。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成了“人際低能兒”?
鄭德芬認為,所有的心理困惑歸根結底是關系問題。人生活在這個社會里沒有關系將無法生存,從生到死都離不開各種社會關系,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社會關系才能更好的生存,為什么這么多人有困惑,是因為這些年輕人為人際關系感到了恐慌。
薛連福認為,8090后發愁處關系,擔心處理不好各種關系問題與這些人的成長經歷有關。首先是家族觀念逐漸淡化,以前那種表叔表嬸親朋大聚會的場面在很多8090后中已經成為記憶,在很多零零后中甚至沒有經歷過家族聚會,現代人的關系圈子越變越小,簡單的社會關系讓相互交流、模仿、學習的機會少了。像現在的孩子上學車接車送,從一個汽車殼子里送到學校另個殼子里,接觸的除了父母就是同班同學,加上平時在分數的重壓下,每天思考的事情都和分數有關,人際交往簡單到不能再簡單。長久以來,必然影響他們的人際交流能力。其次,由于長期以來父母包辦代替,喪失了獨立生存本能必然在突然的環境變化中感到束手無策,比如失戀了難以自拔、領導批評了就撂挑子等都是環境變化之后關系處理不好的反映。
搞好關系關鍵在于換位思考
人們常說8090后是容易焦慮的一代,財富焦慮、育兒焦慮、婚姻焦慮……任何一個領域都能找到引發焦慮的引線,但是,對于如何處理這些焦慮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有一種“無力感”。
針對這樣的困惑,心理咨詢師趙勵君建議年輕人學會換位思考。他說,人們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問題,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一廂情愿,從上述角度觀察事物,常常很難理解他人。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的現象比比皆是。一切雙邊的、多邊的人際關系沖突幾乎都是這樣的起因。只要學會站在對面的窗前看看前方就會發現,沖突的雙方都是不理解對方。那么,想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雙邊關系,最大的飛躍就是改變從我出發的單向觀察與思維。要善于從對方的角度觀察事物。在此基礎上,善解他人之意。以此處理雙邊關系,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不會換位思考、善解人意,就沒有別開生面的新人際關系。
自信是提高人際關系的關鍵,對于那些性格較為內向的8090后們,適當的提高個人的自信心,放下不必要的心理防線和包袱,加強溝通,主動出擊,不做社交關系中的隱形人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征,年輕人應該學會察言觀色,當遇到與自己想法不同之處時,不要覺得它不順眼,更不要討厭和嫌棄別人,還要學會包容和容忍相互間的性格差別。專家還提醒,處理人際關系往往從一個人兒時起就應開始有意識培養,作為80后新銳父母而言,有意識培養好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往往也是幫助兒童建立良好處理人際關系模板的關鍵所在。